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第二次會議記錄

10/11開會內容

題目:新住民的辛苦→是甚麼讓他們比台灣人辛苦
紀錄片的目的:讓台灣人理解他們的辛苦,以至於
消除台灣人的偏見,並且讓台灣人協助他們

影片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1.文化差異(25%)
2.法律規範(25%)
3.自我認同(50%)

對象:延續上一次報導文學採訪對象,早點到水餃店沈阿姨
         詢問阿姨是否願意繼續採訪後,阿姨害羞地說她都已經說完了。
         而且還有很多人過得比她更加辛苦,說要介紹她的朋友給我們。
        

討論問題:
 
張雅涵:1. 來台灣時最不能適應什麼?
             2. 台灣的家庭觀念和家鄉的家庭觀念有衝突嗎 ? 
             3. 新住民生病時去看醫生也享有和台灣人一樣的權利嗎 ?(健保)
             4. 台灣的法律有沒有哪些是特別為新住民制訂的
             5. 來台灣久了會不會對自我認同有困惑(名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sep/26/today-life8-2.htm

賀稚閎:1.跟另一伴的溝通是否曾經因為文化不同而難以理解對方的想法 
             2.新住民們認為台灣文化中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是什麼
             3.由於報章雜誌時常報導許多外籍人士都來台灣假結婚真賣淫 這些事情對新住民鋼來台灣的影響為何
             4.是否曾經遭遇須要透過法律途徑解決的事 最後如何解決
             5.來到台灣的他們 真的認為自己已經是百分之百的台灣人了嗎 還是只有國籍是
             6.周遭得台灣親友事認為他們是外國人還是台灣人 那麼他們自己又怎麼認為呢

林冠蓁:1.文化差異
                不同的文化背景,對自己在台灣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不適應?
                有沒有什麼事情或動作是在台灣人眼裡看起來不怎麼起眼的小事,對新住民來說卻與台灣人反之的?
             2.法律規範
                有覺得台灣任何一項法律對新住民的生活不慎完善的嗎?

             3.自我認同
                對於嫁來台灣,成為台灣一份子的這個身分,有什麼感覺?
 
 


劉德容:1.來台灣之後有沒有交到台灣朋友?還是都是同樣身為新住民的朋友?是在什麼情況下認識的?
             2.目前的工作內容(若是自行創業)是否與當初申請工作證或是勞保不方便或是不符合條件有關?
             3.跟婆家的相處狀況如何?會因為語言上較為不通而產生過誤會嗎?

林妤庭:1.在台灣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什麼?家鄉呢?
             2.對於台灣的教育體制了解多少?
             3.知道自己能使用的權益有什麼嗎?(地區托兒所.....)
             4.老公對於阿姨的來台事宜是否全盤了解,移民署能不能讓程序簡易化,好讓夫妻都能了解自己的權益?
             5.在家會煮家鄉菜嗎?家人吃嗎?
             6.小孩問起自己的家鄉背景時,如何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