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10/25、 10/28的訪談過程、新的訪談對象以及近程計畫

參與組員:賀稚閎、張雅涵、劉德容、林冠蓁
 
上星期四,10/25
小組討論時,決定好當周的星期天晚上去訪問早點到的阿姨。
討論完後,我們想提前告訴阿姨採訪的時間。
到了阿姨的攤子後,發現阿姨的先生也在場,讓我們有點緊張。
等到阿姨離我們比較近,而先生在後面做事時,我對阿姨說:「阿姨,那我們裡拜天再來找你喔。」
阿姨只是淡淡的回答了「嗯」
之後便看到阿姨的先生對阿姨說了一些話,雖然內容並不清楚,但是聽起來他似乎不太高興。
星期天,10/28
我們到了阿姨的攤位附近後,看到阿姨的先生今天也來幫忙,於事先在距離攤位兩三公尺的旁邊停下來討論了幾分鐘後,才向前跟阿姨打招呼。阿姨告訴我們,她因為生意很忙,因此只能讓我們訪問這一次,之後就沒辦法。我們決定問阿姨幾個輕鬆的問題當做採訪,之後再找其他的新住民做為我們記錄片攝影及訪問的對象。
 
時間:十月三十號 下午三點
我們去拜訪的是大門口的梅亭炭烤阿姨
先介紹我們是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的學生
再說明報導文學課程的內容
我們也跟阿姨說過我們的訪問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會持續訪問
並說明我們會用拍攝的方式進行訪問
阿姨說可以讓我們訪問!!
不過阿姨的臉不入鏡但可拍背影
原則上都是晚上九點過後阿姨才有空

11/1
我們將前去了解梅亭炭烤老闆娘的背景以及以試探的方式來確認梅亭炭烤老闆娘的故事是否符合我們這一組的主題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麵包情人

前面有同學的會議紀錄中提到了"麵包情人"這部電影。
查了一下相關資訊給大家,以下附上網址。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2/10/post-2536.htm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Kxa4JLr5bA&feature=plcp

賀稚閎對'早點到"老闆娘的訪談心得

賀稚閎對'早點到"老闆娘的訪談心得:

原本答應要讓我們訪問的餃子攤老闆娘突然說只能讓我們訪問那ㄧ天而已,

並且婉轉地告訴我們不能再讓我們訪問她了。

其實我們也大概知道是爲什麼,

因為在我們之前第一次與老闆娘接觸的時候,

我們雖然沒跟老闆娘說關鍵字和我們的目的,

就只是在買東西的時候跟老闆娘閒聊而已,

但是老闆娘的老公好像有經驗似地把老闆娘叫到攤子後面說話。

當然, 我們不知道老闆娘的老公對她說了什麼,

但是他們的談話結束之後,

老闆娘的臉色凝重,

再加上老闆娘昨天委婉地拒絕我們之後的訪問,

我看到了在老闆娘身上隱形的枷鎖,

而且也看到了老闆娘的老公的手上有能解開那道枷鎖的鑰匙,

這讓我感到很難過。

遠從越南嫁來台灣的老板娘可能以為能從此過著富裕且自由的生活,

但是她現在的行為似乎卻要經過她老公的同意才能做,

難道我們台灣這塊土地真的就像我們在報導文學這堂課所買的書-逃

所說的-"我們的寶島, 他們的牢"或是台灣-那塊既令他們嚮往卻又使他們心碎的土地嗎?

不過我很清楚地知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要我們自己去找、去看才會明白。

2012/10/30 第三次會議記錄



組員:林恩如、林佳君、謝孟婷、林逸嵐、姜昀、何沁庭
分工:
        蒐集中原夜市新住民:姜昀
        訪問新住民:林恩如、林佳君、林逸嵐、何沁庭、謝孟婷
        會議記錄編輯:林恩如

        今天忽然下起了大雨,我們站在遠處端詳著即將要採訪的新住民阿姨,她在中原夜市某條小巷子裡的一家雲南美食小吃攤位工作,儘管外頭下著大雨沒有客人,她依然蹲踞在洗手巢前洗著碗、洗著菜,為即將到來的晚餐時間做開張前的準備。我們上前與她介紹自己身分以及拜訪原因,她以十分小聲的音量笑笑著回應我們:「只要不要問太難的問題我都可以回答,因為我的中文不太好」,也答應接受採訪,於是我們進去店裡坐著問了以下問題:

1.       您叫什麼名字呀? A:….。﹝因為音量太小,所以實在聽不清楚﹞

2.       您來自哪裡? A:印尼。

3.       您現在幾歲呢?  A:36歲。

4.       那麼您是幾歲來到台灣呢?  A:21歲就嫁來了,剛開始住在集集,後來才搬到這裡,過程不                     

                                                                 斷換工作。

5.       為何當初您會選擇嫁來台灣?  A:不是我選擇的,是因為我爸爸不喜歡我在印尼的男朋友,

                                                          只因為他體型瘦弱,所以要我嫁來台灣。

6.       那麼您跟現在的老公是如何認識的?  A:藉由仲介介紹的。

7.       您的老公幾歲呢?  A:36歲。

8.      你們有小孩嗎?  A:有,14歲了,她生下來就把她放在印尼托給媽媽養,但我會寄生活費回

                                去,也不方便讓小孩在台灣跟著我,因為剛開始我的工作不穩定,到處

                                奔波,不方便照顧她,不過等他長大了,會把她接來台灣念大學,像你

                               們一樣唷。

9.  您都多久回去印尼一趟呢?   A:2~33~4年,因為機票很貴呀!來回就要兩萬多了。

10. 不好意思,冒昧問您一個問題,請問您現在有身分證跟健保卡嗎?

   A: 有呀!都有,剛來台灣,婆婆就帶我去辦好了,不過聽說現在要辦比較困難,還規定要在

       台居住三年以上。

11.  你高開始來台灣有碰到什麼樣的困難呢?  A:當然很多啊! 當初好累好辛苦呀!不過語言上

                                                                                     面是還好,因為我一來台灣馬上就學了,不過

                                                                                     還是不流利有些不方便。



總結:
            我們認為這位張阿姨其實在台生活碰到諸多困難,只是他有所保留,不願多透露,畢竟我

            們是第一次見面,不過我們會持續與她建立良好關係,進而問些更深入的題目。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第二次訪問與經過

第二次訪問與經過

組員:唐轉英、吳宇袖、湯宜晨、楊采晨、宋思慧、洪聖喻



10/25  (四)   13:30 ~ 15:00

參與人員:唐轉英、吳宇袖、湯宜晨、楊采晨、宋思慧
地點:全人村四樓休憩區
討論內容:
1.確定明天訪問主軸:切入劉姊姊平時的生活面
 →明天仍以聊天為主,不過會聊得更深入一些
2.確認是否可以給我們錄影?
3.問看看是否可以去姐姐的工作地點(永和豆漿)和家裡看看?
 →去工作地點的次數盡量可以多一點,和裡面的阿姨們熟捻後方便訪問
 →去家裡的時間和次數尚待商榷
4.拍攝方向:想走"溫馨"路線為主
5.討論拍攝器材:同時錄影和錄音(為避免錄影出來雜音過重或是聽不清楚對話內容)
 →相機、手機、V8、錄音筆、無線麥克風、小蜜蜂…
6.打電話向劉姊姊確認明天見面的時間和地點
 →確認為家樂福中壢店,下午2:30在門口見面
  (我們的地點都以劉姊姊方便為主,時間則是我們下午可以的時間劉姊姊幾乎都可以配合)



10/26  (五)  14:45~16:30

參與人員:唐轉英、湯宜晨、楊采晨、宋思慧、洪聖喻
地點:家樂福中壢店B1伯朗咖啡館
討論內容:第二次見面又更熟悉彼此了

這次見面,我們又更熟悉對方了!劉姊姊真的很親切,當我們詢問她是否願意給我們拍攝時,她很樂意的點頭答應,我們又詢問她:這項作業有可能會問到比較深入一點的問題,家庭、工作…劉姊姊表示沒問題的,願意配合我們。同時也告訴我們:這種作業只訪問她一個人是不夠的,應該從多方面切入,也願意介紹一、兩位她的好友們讓我們訪問!


第二次問答經過

Q:姊姊喜歡吃、喝甚麼?不喜歡的呢?

A:(正好在攪拌咖啡)我喜歡咖啡,不過我喜歡不要加糖的,幾乎每天都要喝一杯。(還說下一次給我們帶越南的三合一咖啡,那是姊姊喝過最好喝的)
最喜歡吃菜,甚麼菜都喜歡,一餐飯裡面沒有菜就不吃了!不過我不太挑食…硬要說的話應該是肉吧,對肉沒有多大的興致,所以我媽小時候都叫我菜蟲!(笑)一般我都喜歡到黃昏市場買菜。

Q:平常壓力大的時候都怎麼放鬆壓力?

A:我喜歡親近大自然,壓力大的時候就去山裡走走或是海邊散步…我偶爾還喜歡去逛IKEA。

Q:那姊姊最怕甚麼?

A:水蛭…我連現在壓力大的時候都會夢到…(開始形容水蛭長甚麼樣子)

Q:越南便利商店多嗎?

A:和中國一樣,便利商店不多,幾乎都是雜貨店。

Q:來台灣有去吃過速食店嗎?

A:(搖搖頭)因為我不喜歡一堆肉…。倒是越南沒有麥當勞只有肯德基,不過肯德基的單價對一般越南人來說都偏貴,所以也不怎麼去吃。

Q:會不會不習慣台灣過年過節?

A:其實越南和台灣的節慶是一樣的,只是活動和吃得不太一樣;像我們過年吃粽子(南北越的粽子還長不一樣)在越南,重視的是“過節的意義”並不是“吃什麼”。
 
Q:現在的生活重心?

A:工作!(很開心)也是工作後才發現學歷並不是絕對的。

Q:姊姊大學是讀甚麼科系?

A:(想了一下)用中文來說就是"報紙採訪"這一類的…有點像新聞系,大學的時候也學過怎麼寫新聞,也曾和報社合作過。不過我大二因為家裡的情況就肄業了,來台灣工作…

Q:為什麼願意讓我們採訪?

A:因為我很好奇台灣的大學生是甚麼樣子!對任何事都要保持好奇心、要有熱忱,這樣的學習才會有繼續的動力。 而且我也想多認識其他人。

Q:可以去你的工作地方拍攝採訪嗎?

A:採訪的話我想他們(其他同事)應該是沒問題,可以問看看。要拍攝的話只要跟我說一聲就可以了!(我們預計下禮拜三早上去早餐店)

Q:在你眼中的我們是甚麼樣子?

A:很快樂,感覺比較單純。我們那裏的大學生看起來就像社會人士,很老成…。我們那裏大學的壓力和中國那裏比較像,因為大學不多,能考上的人也不多。不過看你們這樣,為你們開心,這樣子很幸福!

Q:不介意的話我們可以採訪你丈夫嗎?

A:我覺得他不太願意像這樣和大家坐下來慢慢聊,他會覺得浪費時間…可能平常工作就滿忙得(丈夫是和弟弟一起經營一家印刷廠)。不過你們想知道一些我們之間的事情我還是可以回答你們的。

Q:和丈夫怎麼認識的呢?

A:我二十歲來台的時候和他認識的,之後就一直有保持聯絡,三年前結婚。他和我相差十三歲。


姊姊每次都很熱情的回答我們問題,也開心的和我們聊天。她丈夫知道他與我們會面的事情,不過這也就這麼一句帶過去。姊姊也告訴我們一些人生經驗:人要有目標的活著,不管處在哪一個階段,如果沒有給自己一個方向,會沒有前進的動力。她覺得,大學生最好能去打工,畢業後才不會那麼不適應。

我們之後的問題預計朝向:

家庭部分:與老公的相處?生孩子的事情?與婆家相處情況?自己父母對於這段婚姻的看法?為何願意與現在的丈夫在一起?現在的房子是租的還是買的?

法律部分:台灣法令上有沒有甚麼限制的地方?有沒有健保?

其他:怎麼看待"仲介"這種東西的存在?來台兩次的目的?對未來的規劃?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第一次尋找


時間:2012/10/24 19:00
記錄:林意文
訪問:周麗瑄,陳若凡
攝影:郭芸安 (此次還未拍)

果汁店

走在新中北路上有一家賣果汁的小攤販,當時有兩個新住民,我們一起走過去,
若凡"試探"的問了一下:不好意思,我們是中原大學的學生,因為要作報告,題目是新住民的生活,不曉得阿姨方不方便幫助我們 ?
兩個阿姨人都很好,馬上說:可以阿 ^_^
若凡:阿姨,請問妳的名字怎麼唸?
阿姨A:我果汁店有寫阿 叫阿敏.她是你們最喜歡的美金 (指著另一個阿姨) 我们就一起大笑
若凡:姓什麼?
阿姨:姓陳
若凡:跟我一樣耶 那我們自我介紹一下 我叫陳若凡
林意文:我叫林意文
阿姨:跟我先生同姓耶! 我們很有緣喔!
(其他人也簡單介紹)
若凡:你們是哪國人阿?
阿姨:我們都是越南人阿,她明年要在學校附近開越南的菜的小吃 (指著她朋友)
若凡:來台灣多久了?
阿姨:十幾年囉!
若凡:那還習慣嗎?幸福嗎?
阿姨:習慣阿 還不錯拉 可以阿
若凡:我們做報告會使用到攝影的部分,不會外流,阿姨願意嗎?
阿姨:我每天中午12點到晚上10點多都在這,不忙的時候就可以阿!
若凡:阿姨有小孩嗎?
阿姨:兩個 一個國二一個高一
若凡:那我們跟你約星期五訪問好嗎?
阿姨:好阿 我都在這

越華小館
(先假裝點菜,聽口音)
店員:你們是中原大學的生嗎?
我们:對阿
店員:什麼系阿?
我們:應華系
店員:那是我學妹阿 我是今年畢業的碩士生
我們:好巧喔 因為我們要做報告,有關新住民的生活,學姐可以幫我們嗎?
店員:我不是阿 我是來讀書的,不過我有朋友是阿 可以幫你們問問
哪個老師的課阿
若凡:陳思齊老師的
店員:我有聽過她沒修過她的課 我的指導教授是宋如瑜老師
若凡:我們知道她
店員:要不要吃吃看越南小吃阿? 很好吃的
(開始點餐)
店員:我說宋老師是很棒的老師,你聽她講話五小時都不會想睡覺
若凡:有阿我們知道她很厲害,可是她沒在學校了
店員:她停職一年阿
若凡:學姐你叫什麼名字?
店員:梅氏清泉  你們給我你們電話,我問完我朋友再跟你們說,我也給你我的

吃完時,她說她問了幾個朋友都說很忙耶
我們就請她幫我們問問老闆娘再聯絡我們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第二次會議紀錄

第二次會議紀錄
組員:李苑鳳、陳昱靜、張元婷

進度:
一、尋找關於新住民的調查與數據,相關資訊會再放上來
二、開始尋找除了番薯王QQ地瓜球的老闆娘外,計畫從婦女協會方面尋找其他的訪問對象
三、先跟大三的學姊聯絡,可透過他的協助與老闆娘更熟,方便採訪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第二次會議記錄&第三次


第二次會議記錄
時間:1019 12:00~2:00
參與者:劉映宜 劉育汝 蘇郁琁 巫姍諭
記錄: 蘇郁琁 巫姍諭
編輯匯整: 巫姍諭
討論: :劉映宜 劉育汝 蘇郁琁 巫姍諭
找資料:蘇郁琁
聯絡:蘇郁琁 劉映宜
目的:討論上次的問題缺失及找受訪者
經過上次上課同學的提問後,我們發現了自己的缺失及矛盾。
經過討論後,語言是切入點,之後要探討的是生活中語言是否能溝通所產生的差別,克服語言後生活是否有改進。

同時我們也開始找人,原本計畫10/20(六)要去珍愛家園外配中心,由於他的開放的時間是周一到周五的白天,所以蘇郁琁又找到了一個中壢社區大學專辦給新住民的中文課,劉映宜打電話去詢問是否願意讓我們去,中壢社區大學的人員說要交給老師決定並給了我們老師的電話,映宜打電話給的老師,但老師覺得會影響課程以及上課狀況為由拒絕的我們。

兩個地方都宣告失敗

有一個我們覺得不錯的影片叫
 《麵包情人》

  

第三次會議記錄
參與者:劉映宜 劉育汝 蘇郁琁 巫姍諭 楊詠愛
時間:1022 12:00~12:40
記錄: 蘇郁琁
編輯匯整: 巫姍諭

由於上次兩個地方都失敗,使我們必須重新找人。
星期天蘇郁琁告訴我她有人可以幫忙介紹,楊詠愛家叫的家長也是新住民,個性很活潑,或許可以試試。
所以我們先大概了解一下詠愛的是印尼華僑和越南籍新住民。
郁琁的是印尼華僑,但是在星期一晚上郁琁跟他聯絡時似乎不太願意受訪。
詠愛則是要在星期四才能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