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活水教會的訪問紀錄


活水教會的訪問紀錄
時間:12月01日(六) 14:30-17:00;12月08日(六) 15:00-18:00
地點:活水教會 桃園市延平路27號3樓
參與者:劉育汝、蘇郁琁、劉映宜
紀錄:劉育汝
編輯彙整:劉育汝
目的:訪問活水教會中的外籍配偶們,以探討他們學習中文的過程與衍伸的各種生活問題為主體。

內文:
此教會的人皆是從印尼來台學習中文者或是嫁來台灣者,他們在星期六與星期天時,都會舉辦諸多活動,星期一到星期五是他們上中文課或是工作的時間,較不方便,所以我們與他們約在星期六下午的時間做採訪。
由於之前他們已有被採訪過的經驗(似乎是印尼地理與生活相關的主題),所以,當聽到我們要做有拍攝影像的採訪並不排斥,甚至在剛開始時,一度以為我們要採訪的主題與他們前一次被採訪的主題相同。

一、12/01第一次的採訪

-訪問重點:初次見面,不過度深入,以熟悉對方為主要目的,不拍攝。

-行前演練會議:
每個人都先早一點到訪談處附近,重新複習與確認各自應負責的部分。
因為是第一次採訪,我們也就沒有太拘泥於一定要詢問到甚麼,但是仍有劃分大致要採訪的主要目標:
1.朋友-覺得台灣人怎麼樣?有沒有台灣的朋友?這個教會對你們來說是怎麼樣的地方?有沒有和其它的教會作聯繫或是一起辦活動?你們的感覺如何?
2.工作-可衍伸到交通問題,如:如何到工作的地方?走路或是搭公車等。
3.食物-買菜、與印尼的不同之處,會不會不適應?吃不下飯?
4.小孩-有幾個小孩?多大了?和小孩子的相處?會不會教小孩印尼文?會不會煮印尼菜給他們吃?
5.天氣-印尼是屬於熱帶的地方,遇到台灣的冬天時,有甚麼感覺?會不會有想家的感覺?
6.玩樂-去過台灣的哪裡?有遇到甚麼有趣或是感到奇怪的事情嗎?印尼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呢?在印尼時對台灣的印象是甚麼?來到台灣後對台灣的印象又是甚麼?
7.過節-台灣的過節與印尼的過節有甚麼不同,有甚麼特別的習俗嗎?
8.學語言-如何學語言?剛開始學語言時有遇到甚麼困難?會中文之後覺得哪邊便
方便了?

-真實訪問內容:
一去到活水教會,他們很熱情的歡迎我們,而且在雙方皆自我介紹後,他們馬上端出各種印尼食物請我們吃,還一直叫我們多吃一點,他們還有很多。
被訪問者共有3-4個人,但是都來來去去,是有點自由式的採訪,他們一下和旁邊的小孩子玩,一下子又回答我們的問題。主要的被訪問者一位是嫁來台灣的印尼新娘,一位是從印尼來台學習中文者。

Q:你們都來自哪裡呢?來台灣多久了?
A:印尼。<然後就很興奮又很厭惡的介紹印尼的地理、生活方式、政府與食物,男牧師似乎是因為上次被大學生訪問過,而被影響,所以自己還有做關於印尼地理方面的投影片給我們看,他們也一直說印尼的政府如何如何,一直貪汙等,台灣的生活環境比較好等。>
男牧師:我們都是大約10幾年了。

Q:你們有小孩嗎?
印尼新娘:有阿!我有兩個小孩,一個現在大一,讀實踐大學;另一個現在高二,讀振聲,是天主教的學校。

Q:你們的中文如何學的呢?
男牧師:在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的中文班學習,之前在印尼有學過中文,但是來台灣後發現,每個地方的中文腔調都不一樣。像是如果對方說:謝謝,印尼人會說謝謝或是不用;台灣人說不客氣或是不會;大陸是說不謝。台灣南部的人都說台語,之前去南部的時候都不說話,因為都聽不懂,所以用比手語的方式溝通。大陸在印尼他們那裏有很多家補習班,但是台灣開的只有一家

印尼新娘:我都是看電視學的,邊看邊聽,還有老公也會跟我說中文。

Q:對台灣的食物或是天氣有甚麼不習慣的地方?去過台灣哪裡?
A:
印尼新娘:到現在還是不習慣臭豆腐~<開始介紹印尼的美食,並且詢問我們知不知道甚麼某些材料,再次叫我們多吃一點>
<從食物衍伸到如何買食物方面>
男牧師:原本在印尼有拿到駕照,但是來台灣就沒有,現在不可以拿。

-下一次採訪希望目標:開始拍攝並且詢問第一次採訪後更進一步的問題。
-檢討與反思:此次採訪時,雖然過程很順利的進行,但是仍有時會有無話可說
的僵局出現,下次在訪問的時候,應該要先將各自要負責的部分,如:詢問的問題、作筆記的分工,清楚明瞭劃分好,並且每人都要有除了自己負責詢問的題目之外,也要有誰要問哪一部分題目的總題目清單,如果另一人接不下話或突然不知道該怎麼詢問時,就直接幫另一人詢問。

未來計畫:
1.詢問更深入的家庭與生活問題,如:公婆、丈夫與小孩的親子交流,希望能夠去外籍配偶的家裡採訪與拍攝。
2.去外配中心找對於外籍配偶熟悉的專家做採訪,。

1 則留言:

  1. 這些我們課堂討論過了,現在問題解決了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