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第四次會議記錄


第四次會議記錄
時間:11月08日 12:00~2:00
參與者:劉映宜 劉育汝 蘇郁琁 巫姍諭
記錄: 劉育汝 蘇郁琁
編輯匯整: 劉映宜
目的:尋找訪問對象

內文:
此次我們開始連絡大家找到的對象

1.詠愛和郁琁各自找到的印尼人。
-詠愛找的印尼人是位母親,但也是位華僑,因此不符合主題的人選。
-郁琁找的印尼人是朋友的親戚,她於電話中拒絕了我們的訪問。
※以下是郁琁和她的對話
我:你好,我找蔡愛玲小姐
老公:好你等一下
我:你好~我是XXX教會的朋友,不好意思打擾你,不知道能否麻煩你幫個忙!
蔡:恩… …
我:跟你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中原大學的學生,會打這通電話是因為我有一份作業是關於異文化的了解,XX告訴我妳可以幫我,不知我是否可以抽空去跟你聊聊天,不用很久只是很簡單的聊天。
蔡:恩…可是店裡生意都很忙!你說的作業主要是要做什麼?(標準的國語)
我:就是關於不同文化的了解,比如:飲食習慣、日常生活…(由於我太緊張,有一點吃螺絲)
蔡:可是我不是「他們」那的本地人
我:你的意思說妳算華僑?
蔡:對阿,我沒有跟「他們」生活在一個區域,我上的是私立學校也不太一樣。
我:這樣子我了解了,不好意思耽誤妳時間,很謝謝妳喔
檢討與反思:
(1)打電話之前沒有象介紹者問清楚對象的背景資料(如:華僑)
(2)主題說明不夠清楚不夠具有說服力
(3)第一次接觸,對方多少會有防備心,應先培養感情建立關係,不宜直接攤牌,嚇到對方
(4)即使共同生活在一個土地上(印尼),華僑仍主觀認為自己與印尼人是不一樣的

2.姍諭找泰語老師:詢問關於記錄片資料的資訊,泰語老師給我們一些不錯的建議,於是我們開始循著老師的建議去收集需要的資料。
※以下是老師給予我們的資訊
1.四方報演講
2.忠貞國小的外配中心
※我們的行動
11/2 下午3:00~5:00 姍諭、映宜、郁琁到中央大學聽四方報張正編輯的演講,並從張編輯的演講中得到一些資訊。
姍諭:中央的演講是星期五,大家都還有課,所以我一個人先到中央,在演講還沒開始前,藉由泰語老師幫忙介紹,我稍微跟張正編輯及廖芸章副總編輯聊了一下,他們也給我們一些拍攝上的建議,例如:拍攝時,不要忽略其他人,像是丈夫或婆婆,這樣可以讓他們也有受尊重的感覺,使的訪問更加順利。最重要的還是要拿出誠意,展現你的真誠。
映宜:常聽人說,事物是一體兩面。也許表面上大眾看見是外籍工作者逃離的事件,其實背後隱藏許多不為人知得血淚。當人們換個角度思考,試著了解,將會有不同的見解。
郁琁:這群儼然成為台灣第五大族群的人們,正不知不覺影響著台灣社會: 他們的飲食文化、下一代的教育以及對台灣經濟的貢獻,無疑是為台灣高齡化社會找了個解決的出口,但很少人正視這個議題,反倒將他們的逃跑視為「觸法」,不去檢討制度是不是出了問題,只是消極地抓人遣送回國… …最後編輯給年輕生命的勉勵:用同理心去看待他們,當你試著去了解他們,便開啟那扇通往世界的窗,你將會在別人的生命中看到自己生命的單薄。

11/5姍諭、映宜、郁琁、育汝請泰語老師吃飯,並繼續詢問老師更多資訊。老師告知我們一些泰國當地文化,包括經濟、教育等,教育部分彈到泰國大學學華語,分為漢語拼音班和注音符號班,漢語拼音班者會較依賴漢拼而不看中文,再來老師也告訴我們一些外籍人士來台工作的情況與各國籍人士的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