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第七到九次訪問紀錄

組員:唐轉英、吳宇袖、洪聖喻、湯宜晨、楊采晨、宋思慧
日期:12月12日   地點:永和豆漿大王
參與人員:楊采晨、宋思慧、唐轉英
紀錄:今天主要拍攝姊姊的工作樣子與同事們的互動情況,中間發生了點小插曲,肇因於溝通不良,不過此情況隨即得到解決,我們也獲得了另一位同事阿姨對姐姐的看法。
以下簡短紀錄:
我:阿姨與姊姊共事多久了?
姨:兩、三年了!
我:阿姨對姐姐的第一印象是甚麼?
姨:負責任、上進。
我:阿姨與姐姐相處到現在,有甚麼看法嗎?
姨:認真、努力,對人親切。
我:阿姨覺得姐姐有甚麼缺點嗎?
姨:恩…就是有點像男生的個性。
我:阿姨可以說明一下甚麼是男生個性嗎?
姨:就是太好強啦,像是完美主義者。
我:阿姨有甚麼事情可以舉例一下嗎?
姨:像是她工作上要求盡善盡美,所以現在才能這麼快升上管理階層。
我:姐姐會說台語嗎?
姨:會的,但她堅持要說的很好,所以在你面前都不怎麼講。
我:阿姨有看過姐姐的家人嗎?
姨:有啊!她的丈夫是幫我們公司印報表的,她的公婆也有特地來早餐店看她。看他們聊天的樣子,她的公婆應該很疼她。

日期:12月14日  地點:姐姐家
參與人員:唐轉英、湯宜晨、楊采晨、宋思慧
紀錄:
今天主要是想看看姊姊的生活情形,順便品嘗姊姊說了好久的私房越南菜。我們陪姊姊一同燒菜,吃了一頓很美好的午餐。也和姊姊聊到平時的休閒活動,看到姊姊自己做的手工藝品和她畫的圖;姐姐也告訴我們她閒暇時會看電視中文,她覺得連續劇是很棒的學習教材,因為夠生活化。她也給我們看了一本小小字典,她說她邊看電視邊對照著看。同時我們也補拍了一些鏡頭,大幅增進了進度。

日期:12月21日  地點:中北黃昏市場、米拉貝爾咖啡廳
參與人員:唐轉英、吳宇袖、湯宜晨、楊采晨、宋思慧
紀錄:
因為我們想要更多方面的了解姐姐在台灣的生活狀況以及平時生活習慣,所以我們陪她逛了一趟市場。也同時問姊姊當初來台灣時是否適應台灣的買賣狀況。後來我們就與姐姐聊了一些關於她未來的計畫,以下簡短紀錄:
我:姊姊看你那麼喜歡小孩子,為什麼不自己生一個呢?
姊:我想做好全部的準備,等生活安定一點,再生小孩。但我希望能在35歲之前。
我:姊姊未來有甚麼計畫?
姊:恩…(以下保留)
我:姊姊會討厭現在的工作嗎?
姊:不會啊!既然是自己選擇的,就要甘願的接受。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2012/12/18 第七次會議紀錄

組員:林恩如、林佳君、謝孟婷、林逸嵐、姜昀、何沁庭
分工:


訪問新住民:林恩如、林佳君、林逸嵐、謝孟婷、姜昀、何沁庭


會議記錄編輯:林恩如
 
這次我們只有拍攝阿姨工作的過程,因為之前已經問了許多問題,該要的素材也幾乎拍攝完畢了,我們預計這星期四要去訪問雇用阿姨的老闆娘。這周末會去訪問婦女中心的人,打算下禮拜開始剪輯影片!希望可以藉由提早剪輯影片,而提早發現問題。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訪談紀錄

出席組員:賀稚閎, 楊英杰, 張雅涵, 林冠蓁,劉德容

以下為我們新找到的採訪對象以及採訪內容

梅亭燒烤阿姨的朋友

阿姨的這位朋友之前在紡織廠工作,但是現在在泰式餐廳工作。

Q:為什麼想來台灣?
A:一開始是來先到台灣來玩的,後來才是來工作的

Q:怎麼會認識梅亭的阿姨呢?
A:因為看到是同鄉的也說著泰國話,覺得很親切,所以才會認識

Q:來台灣工作時,是否曾經被台灣人用不好的眼光看待或是有任何不愉快的經驗嗎?
A:(笑)有一點點,有時候去上班會碰到其他人看我是外國人,就會說一些不好聽的話語。但是因為一開始來台灣的時候聽不懂,所以也就不理會。後來漸漸聽得懂國語,就此之後只要遇到較不友善的對待時,就會直接辭職不做了。
覺得台灣人還不錯,但也有遇過沒有禮貌的台灣人。但是因為時間太久了,所以忘了那個台灣人做了什麼。

Q:在台灣是否有家庭生活?
A:有,生活普通。爸媽在泰國沒有一起來台灣,起初是和老公一起住的,但是他後來過世了,所以現在是與朋友一起同住的,沒有任何小
孩。在先生過世後就沒有與先生的其他親戚聯絡了,而在先生過世之前,也鮮少聯絡,因為先生的父母都在中國大陸,並沒有跟著一起來台。
Q:阿姨在台灣沒有親人,不會想直接回泰國嗎?
A:不會,但是偶爾會回去看看家人,然後就回來台灣

Q:阿姨是怎麼學會中文的?
聽久了之後就會說了,但是只會寫自己的名字,其他都不會,也看不懂。
沒有在台灣讀書,一開始老公有問要不要去讀書學中文,但是我選擇工作,所以沒有去,現在後悔了!

Q:阿姨有台灣身分證嗎? 為何不選永久居留證?
我有身分證,不選擇永久居留證是因為要上班

Q:是怎麼與先生認識的?
A:因為表姊先來台灣,之後透過表姊的朋友才介紹先生和我認識
Q:那時,先生在做什麼工作?
A:在中原大學上班。以前先生是在中國當兵的,是退役後才來台灣生
活。一開始與先生住在中原大學附近,但先生過世後便將房子賣掉,搬到其他地方住。

Q:與現在室友是怎麼認識的?
A:是以前在紡織工廠一起工作所以認識的
Q:有認識到比較好的台灣朋友嗎? 在哪認識的?
A:有,在上班的場合認識的

Q:為何想在餐廳(現職)裡工作?
A:因為現在的工作很不好找,而且離開紡織工廠也有一段時間了。然後現在的工作是透過朋友介紹來的,所以就去了。對於現在的工作覺得還好

Q:阿姨只跟桃園比較熟而已,但是阿姨的中文很好,為何不試著去其他地方玩?
A:不敢,雖然喜歡逛街什麼的,但不會自己一個人去台北等其他地方逛街



另一位朋友─現年24歲

這一位是阿姨的新朋友,她是我們中原大學校門口的印東印西影印店老闆的弟媳 。
Q:姐姐從泰國哪裡來的?
A:從泰國南部的鄉下來的

Q:是怎麼與現在的先生認識的?
A:因為先生去泰國兩年,某天陪受傷的朋友到醫院去,湊巧我是在那邊醫院櫃台工作的,所以才會認識
Q:先生對你怎麼樣? 家裡有其他人嗎?
A:先生對我很好,現在和公公婆婆及先生的哥哥,及哥哥的太太住一起。

Q:對台灣印象怎麼樣?
A:台灣很好也很漂亮,台灣人對人也很友善

目前拿的是居留證,因為剛嫁到台灣才一個月而已。但是已經先在泰國結婚了,是在懷胎第四個月的時候和先生一起到台灣來的。現在小孩已經出生兩個月了。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活水教會的訪問紀錄


活水教會的訪問紀錄
時間:12月01日(六) 14:30-17:00;12月08日(六) 15:00-18:00
地點:活水教會 桃園市延平路27號3樓
參與者:劉育汝、蘇郁琁、劉映宜
紀錄:劉育汝
編輯彙整:劉育汝
目的:訪問活水教會中的外籍配偶們,以探討他們學習中文的過程與衍伸的各種生活問題為主體。

內文:
此教會的人皆是從印尼來台學習中文者或是嫁來台灣者,他們在星期六與星期天時,都會舉辦諸多活動,星期一到星期五是他們上中文課或是工作的時間,較不方便,所以我們與他們約在星期六下午的時間做採訪。
由於之前他們已有被採訪過的經驗(似乎是印尼地理與生活相關的主題),所以,當聽到我們要做有拍攝影像的採訪並不排斥,甚至在剛開始時,一度以為我們要採訪的主題與他們前一次被採訪的主題相同。

一、12/01第一次的採訪

-訪問重點:初次見面,不過度深入,以熟悉對方為主要目的,不拍攝。

-行前演練會議:
每個人都先早一點到訪談處附近,重新複習與確認各自應負責的部分。
因為是第一次採訪,我們也就沒有太拘泥於一定要詢問到甚麼,但是仍有劃分大致要採訪的主要目標:
1.朋友-覺得台灣人怎麼樣?有沒有台灣的朋友?這個教會對你們來說是怎麼樣的地方?有沒有和其它的教會作聯繫或是一起辦活動?你們的感覺如何?
2.工作-可衍伸到交通問題,如:如何到工作的地方?走路或是搭公車等。
3.食物-買菜、與印尼的不同之處,會不會不適應?吃不下飯?
4.小孩-有幾個小孩?多大了?和小孩子的相處?會不會教小孩印尼文?會不會煮印尼菜給他們吃?
5.天氣-印尼是屬於熱帶的地方,遇到台灣的冬天時,有甚麼感覺?會不會有想家的感覺?
6.玩樂-去過台灣的哪裡?有遇到甚麼有趣或是感到奇怪的事情嗎?印尼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呢?在印尼時對台灣的印象是甚麼?來到台灣後對台灣的印象又是甚麼?
7.過節-台灣的過節與印尼的過節有甚麼不同,有甚麼特別的習俗嗎?
8.學語言-如何學語言?剛開始學語言時有遇到甚麼困難?會中文之後覺得哪邊便
方便了?

-真實訪問內容:
一去到活水教會,他們很熱情的歡迎我們,而且在雙方皆自我介紹後,他們馬上端出各種印尼食物請我們吃,還一直叫我們多吃一點,他們還有很多。
被訪問者共有3-4個人,但是都來來去去,是有點自由式的採訪,他們一下和旁邊的小孩子玩,一下子又回答我們的問題。主要的被訪問者一位是嫁來台灣的印尼新娘,一位是從印尼來台學習中文者。

Q:你們都來自哪裡呢?來台灣多久了?
A:印尼。<然後就很興奮又很厭惡的介紹印尼的地理、生活方式、政府與食物,男牧師似乎是因為上次被大學生訪問過,而被影響,所以自己還有做關於印尼地理方面的投影片給我們看,他們也一直說印尼的政府如何如何,一直貪汙等,台灣的生活環境比較好等。>
男牧師:我們都是大約10幾年了。

Q:你們有小孩嗎?
印尼新娘:有阿!我有兩個小孩,一個現在大一,讀實踐大學;另一個現在高二,讀振聲,是天主教的學校。

Q:你們的中文如何學的呢?
男牧師:在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的中文班學習,之前在印尼有學過中文,但是來台灣後發現,每個地方的中文腔調都不一樣。像是如果對方說:謝謝,印尼人會說謝謝或是不用;台灣人說不客氣或是不會;大陸是說不謝。台灣南部的人都說台語,之前去南部的時候都不說話,因為都聽不懂,所以用比手語的方式溝通。大陸在印尼他們那裏有很多家補習班,但是台灣開的只有一家

印尼新娘:我都是看電視學的,邊看邊聽,還有老公也會跟我說中文。

Q:對台灣的食物或是天氣有甚麼不習慣的地方?去過台灣哪裡?
A:
印尼新娘:到現在還是不習慣臭豆腐~<開始介紹印尼的美食,並且詢問我們知不知道甚麼某些材料,再次叫我們多吃一點>
<從食物衍伸到如何買食物方面>
男牧師:原本在印尼有拿到駕照,但是來台灣就沒有,現在不可以拿。

-下一次採訪希望目標:開始拍攝並且詢問第一次採訪後更進一步的問題。
-檢討與反思:此次採訪時,雖然過程很順利的進行,但是仍有時會有無話可說
的僵局出現,下次在訪問的時候,應該要先將各自要負責的部分,如:詢問的問題、作筆記的分工,清楚明瞭劃分好,並且每人都要有除了自己負責詢問的題目之外,也要有誰要問哪一部分題目的總題目清單,如果另一人接不下話或突然不知道該怎麼詢問時,就直接幫另一人詢問。

未來計畫:
1.詢問更深入的家庭與生活問題,如:公婆、丈夫與小孩的親子交流,希望能夠去外籍配偶的家裡採訪與拍攝。
2.去外配中心找對於外籍配偶熟悉的專家做採訪,。

我們的劇本 佳君這組的

  我們的題目是定:新住民的一天,所以我們會以一路跟拍的方式為主軸,我們也有跟阿姨說過我們的想法,她沒有反對的意見。
   畫面一:找到一些有關於外籍配偶的新聞(丟出來的畫面) 以黑白方式呈現
   畫面二:關於外籍配偶的歷史資料(打字的方式呈現)
   畫面三:訪問有婦女中心的人(有權威性的話語)
   畫面四:主角開始出場(阿姨工作的畫面,當然還是以她背影為主,炒菜、挑菜、端盤、收碗筷,並以快速的畫面來呈現她手腳俐落之感)
   畫面舞:開始坐下來訪談,a.為何來台灣?(先從較為悲情感傷的角度切入) .b.衝突點(暫時先保密) c.如果有機會跟阿姨去採購(如大潤發,菜市場)想放進這些鏡頭 c,脆弱的一面(孩子,家人,愛人)
   畫面五:思鄉之愁,對孩子的期許與阿姨對未來的打算


  鏡頭的背景音樂會因情緒而有所改變,但是不會每個鏡頭都有,因為我們是採去一路跟拍的方式,想要呈現較為真實的感覺,那些汽機車,外面的干擾聲,會增加真實性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2012/12/11 第六次會議記錄


 

組員:林恩如、林佳君、謝孟婷、林逸嵐、姜昀、何沁庭
分工:

           訪問新住民:林恩如、林佳君、林逸嵐、謝孟婷、姜昀

           會議記錄編輯:林恩如



這次我們與阿姨約時間到他家採訪,與他的生活更加貼近,除了問他孩子這個關鍵點以外,我們還更深入地探索他的感情生活,在一路的探訪過程中,我們能深刻感受到阿姨的情緒、情感波動,但是我們卻碰到了一個大難題,也就是因為阿姨不答應我們拍攝他的臉部表情,所以他的眼神、淚水全部都拍不到,即使阿姨的聲音有些哽咽,但仍然無法明顯聽出來。在過程中我們也嘗試著自己說出來以便大家知道現在阿姨的情緒起伏偏大,例如:阿姨~不要難過、或是阿姨~就哭出來吧 !不要憋。 但是總還是覺得不妥,因為阿姨說不定並不打算在我們面前流露出那一面。

以上碰到的難題,如果大家有任何建議,例如:如何在無法拍攝到阿姨流淚畫面的狀況下,還能在影片中表示阿姨的情緒,希望可以跟我們說,因為我們並不想要單單用旁白或是打字來說現在阿姨的心情,戲劇張力不夠,請大家盡情指教,謝謝唷!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11/29採訪



11/29() 晚上八點半
這次的訪問以影片拍攝的內容為主,所以這天訪問的內容當中,有部分是之前訪問過的問題,我們決定利用這次的機會,做更深入的探討。
攝影:劉德容
記錄:張雅涵
錄音:林冠蓁
提問:賀稚閎

Q1:之前聽阿姨提過有關柬埔寨的朋友跟她老公之間發生的事情,請問大概的情況是?
A1:因為當時剛嫁過來台灣時,語言不通,沒有駕照,出門不方便,許多事情都要依靠先生,加上她當時沒有工作,像是買菜等等,必須要等到先生下班後才能一起去,先生因此而嫌棄她,認為她笨、不夠獨立。為了不讓她先生嫌棄她,最後決定到中原大學裡學習中文,才解決了問題。

Q1:之前來訪問時,看過你跟兒子同學的媽媽相處得還不錯,請問阿姨有台灣朋友嗎?
A1:雖然認識一些兒子同學的媽媽,見到面時會打招呼、說個話,但是平常時間沒有會相約出來聊天或是出去玩的台灣朋友。

Q2:之前訪問時,聽你說過有關台灣人對於新住民有一些刻板印象,可以大概描述一下的的看法嗎?
A2:可能是因為一開始來嫁來台灣的新住民有許多中途跑走的記錄,不管是從菲律賓、越南,或是泰國來的新住民都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所以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因此被台灣人排擠。像是早期新住民在台灣找工作時,老闆常常不信任他們,認為他們做是手腳不乾淨,或是覺得他們很笨(因為不懂中文),所以只能到工廠找工作(因為工廠裡以外勞居多),其他類型的工作幾乎都是應徵台灣人為優先,或是會先詢問來自於哪一個國家,是否領有工作證及身分證,新住民也會因此對找工作沒有信心。然而現在也有部分的店家認為新住民肯吃苦、很認真,所以願意雇用新住民。政府規定,越南與泰國來的新住民是不需要領有工作證就可以工作,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雇主都知道,他們怕雇用到非法,或是逃跑的人,所以都會希望新住民用工作證來證明自己。
在泰國,必須在十六歲時決定自己要保有泰國貨是台灣的國籍。我認識一個人,因為當初仲介不好,嫁過來後發現老公的經濟能力不夠負擔生活費以及孩子的學費,因此趁著十六歲之前離婚,並帶著小孩回泰國生活。但是對我來說,到台灣來賺錢,因此而認識了我先生後嫁到台灣來,改變了我的一生。


Q3:阿姨為什麼教到台灣後,並沒有改成台灣國籍,而是申請永舊居留,並保有泰國國籍?
A3:不想放棄泰國國籍是因為這樣隨時想回泰國比較方便。早期的新住民可以擁有兩個國籍,但是現在泰國不准,只能選擇其中一個國籍。
保有泰國國籍,回泰國時,就不需要申請簽證,但如果是台灣國籍,像是我的先生和我的小孩那樣的話,每次去泰國都要申請簽證,比較不方便,而且機場的人員知道你拿的是泰國護照,也會比較親切。
未來年紀大了,小孩可以獨力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可能會泰國台灣兩邊來來回回住也說不定。

Q4:當初覺得台灣人對新住民較為不友善?
A4:剛開始來台灣的時候,因為語言不通,不敢出門,只敢跟先生一起出門,在外面跟台灣人接觸時,常常在被發現是新住民後,被詢問是從哪個國家來的,可能是我運氣比較好吧,並沒有甚麼不愉快的經驗,附近的鄰居也都因為長期相處而感情不錯。

Q4:除了柬埔寨朋友的是情之外,還有聽說過其他新住民在台灣較為不愉快的經驗嗎?
A4:我之前在應徵工作時,曾經被台灣人問過你是從哪裡來,我回答我是從泰國來的之後,她就說她隔壁之前有一位從菲律賓來的人逃跑了,她覺得可能泰國來得比較好。但是我認為會不會跑掉並不是以哪一國人來區分。

Q5:在小朋友的教育上有沒有遇過甚麼樣的問題?
A5:有,因為我自己以前在泰國的時候,只念到國中畢業,才會現在要這麼辛苦的工作賺錢,所以希我告訴自己的小孩說,你要努力念書,以後才不用像爸爸媽媽這樣辛苦的工作。小時後在泰國因為兄弟姊妹太多,爸爸媽媽沒錢給全部的小孩子讀書,所以只有兩個小孩子念到大學,其他人都要幫忙賺錢。
現在我的大兒子上了國中之後,學的東西都很難,像是英文什麼的,我都看不太懂,所以只能問兒子寫好了沒,好了就蓋章,不過因為他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比較高,所以我比較不會擔心。

Q6:你會帶你的先生和小孩一起回泰國嗎?
A6:會帶他們回泰國玩。小孩子們都很喜歡去泰國,因為在泰國不用上學,都一直在玩。因為現在我爸爸還在,所以會想要定期,大約兩三年回去一次,但是老了之後就不一定。泰國的親戚來台灣玩時,也都相處得還不錯。兒子在泰國玩的時候,會因為想跟我姐姐的小孩一起玩,所以會比較想要主動學泰文。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第六次訪問與經過

1130日     14:00          中原大學—八德市公所附近—劉姐姐家

參與者: 宋思慧、 吳宇袖、洪聖喻、湯宜晨、 唐轉英

今天下午天一直在下雨,我們下午兩點以後從學校出發,坐上計程車,因為被訪姐姐的家在八德市公所附近,所以我們在八德市公所下車。按照和姐姐的約定,我們下車以後給她打了電話,她從家裡出來接我們,大概三點的時候,我們就到她家了。她老公不在,所以除了我們,家裡就她一個人。我們寒暄一陣以後開始拍攝。按照我們的訪問計畫,我們今天的任務是要訪問她學國語和她的工作方面的情況。姐姐很合作,很樂意和我們分享,所以我們這次的訪問是比較成功的,即使面對鏡頭,姐姐也可以很從容地用比較流利的國語跟我們表達和分享,這樣,她給了我們很多的資訊,可以說,今天收穫頗多。